2011-12-14 01:14:45
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戴榆 發(fā)自上海
每經記者 戴榆 發(fā)自上海
深陷“造假門”泥潭的達芬奇家居股份有限公司(以下簡稱達芬奇)最近與廣東衛(wèi)視大打“口水仗”,互指對方侵權。
達芬奇此次以 “受害者”身份高調 “復出”,專家認為此舉并不理智,達芬奇在品牌危機公關上處理失當,從品牌角度看,達芬奇或難翻身。
近期,媒體紛紛報道達芬奇廣州、上海、杭州等地門店傳出關門歇業(yè)的消息,達芬奇方面一再強調系“盤點”而非停業(yè)。達芬奇董事黃志新不久前接受《每日經濟新聞》采訪時表示,近十天內達芬奇在全國的銷售額下滑了80%~90%,消費者要求退款數額達幾千萬元。
危機公關被指不給力
日前,達芬奇與廣東衛(wèi)視互指對方侵權并稱將適時訴諸法庭。
上海駿豐律師事務所律師朱慧浩接受《每日經濟新聞》采訪時表示,僅憑廣東衛(wèi)視的報道,很難認定達芬奇所說的“栽贓陷害”說法成立,同時,達芬奇因該報道造成的影響和損失,也難以確定。因此,達芬奇若要追究廣東衛(wèi)視的法律責任,難度較大。
危機公關專家周忠在接受采訪時認為,達芬奇此次“復出”或將其帶入更深的深淵,將面臨徹底失去消費者信任的危險。
著名品牌戰(zhàn)略專家李光斗在接受 《每日經濟新聞》記者采訪時表示,奢侈品更強調品牌的“血統”,即原產地,消費者也更為挑剔。達芬奇作為國際家具的品牌代理商,自己本身存在瑕疵,又沒有建立有效的品牌“防火墻”。
“消費者對于達芬奇這個品牌失去了信任,恐不會再邁進這個大門。從品牌的角度來說,達芬奇已經倒掉了。”李光斗說。
南京財經大學營銷與物流管理學院院長喬均表示,奢侈品雖然強調感性訴求,但必須建立在理性訴求無懈可擊的基礎之上。達芬奇本身的功能訴求屬性發(fā)生了問題,品牌根基發(fā)生動搖。
喬均指出,達芬奇的危機公關方式不妥,因其忽略了品牌的根基,如果從根本上無法證明自己完全清白,想“咸魚翻身”恐非易事。
消費者維權未定
關于各地門店“停業(yè)”的說法,達芬奇董事黃志新稱只是“盤點”。日前,《每日經濟新聞》記者探訪達芬奇上海幾家門店發(fā)現,部分門店已開門,但人氣不旺,工作人員對待顧客非常謹慎。
記者進門后,一工作人員詢問記者來意,并手持對講機一直緊隨身后。
該人員告訴記者,盤點已經結束,前兩天開始正常營業(yè)。但當記者欲進一步了解情況向其索要聯系方式時,對方稱無名片且電話號碼不便透露。
另一方面,達芬奇各地消費者的維權案件仍在繼續(xù),但一直處于僵局。
北京盈科(上海)律師事務所律師李仁正告訴《每日經濟新聞》記者,自8月5日該所代理上海3名消費者遞交起訴書欲追索200萬元以來,法院至今未決定是否立案受理,維權無法繼續(xù)進行。
“起訴條件符合了民事訴訟法的立案條件,但相關法院依舊不決定是否受理,”李仁正對相關法院的做法表示費解,“消費者的訴權應該予以保障,法院如此長期拖延的做法似乎不太合適。”
如需轉載請與《每日經濟新聞》報社聯系。
未經《每日經濟新聞》報社授權,嚴禁轉載或鏡像,違者必究。
讀者熱線:4008890008
特別提醒: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,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。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,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。
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