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-04-14 00:50:40
《每日經濟新聞》記者獲悉,無論是“貼條險”還是“跌停險”,都并非真正的保險產品。雖然帶著“險”字,但并未體現保險對客觀事件的風險管理功能。
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涂穎浩 發(fā)自上海
◎每經記者 涂穎浩 發(fā)自上海
最近一段時間,保監(jiān)會很忙!
繼“貼條險”之后,4月9日,中國保監(jiān)會消費者權益保護局又對由某互聯(lián)網投資社交平臺宣傳的一款“跌停險”發(fā)布了風險提示,引來眾多關注。這也是短短10天內,監(jiān)管部門對“奇葩保險”發(fā)布的第二起風險提示。
奇葩保險為何大量出爐?對此,業(yè)內人士指出,其背后的目的說白了就是跑流量,消費者在購買此類產品時需警惕個人信息泄露的風險。而《每日經濟新聞》記者獲悉,無論是“貼條險”還是“跌停險”,都并非真正的保險產品。雖然帶著“險”字,但并未體現保險對客觀事件的風險管理功能。
或為營銷噱頭
近年來,各種各樣的怪異保險層出不窮。
中秋節(jié)賞不到月亮,賠!在規(guī)定的時間里懷孕,賠!汽車搖號搖不到,賠!霧霾太嚴重超過多少天,賠!一些產品的研發(fā)和推廣,已經到了只顧吸引眼球不顧社會影響的地步。在此之前,保監(jiān)會亦曾有所動作,“搖號險”和“霧霾險”就在推向市場后不久即被叫停。
不過,最近奇葩保險又有卷土重來之勢。
3月12日,一款手機APP推出“貼條險”服務,該平臺打出的口號是“你被貼條,我賠罰款”,1元錢的“保費”可以獲得該平臺賠償100元。由于產品另類,迅速吸引了不少眼球,保監(jiān)會不得不在3月20日及3月30日,兩次發(fā)布關于“貼條險”的風險提示。
此外,一些產品更像是愚人節(jié)的玩笑,讓人真假莫辯。比如,上述推出“貼條險”的平臺,在愚人節(jié)當天“火熱首發(fā)汽車人變形險”。
沒有最雷,只有更雷。除了“汽車人變形險”,愚人節(jié)當天,某互聯(lián)網投資社交平臺號稱即將推出一款“跌停險”。投保期內,如果發(fā)生股票單日跌停,一次性賠付1萬元,單只股票最低投保金額為100元。
正當“跌停險”真假難辨之時,另一平臺又宣稱其與某保險公司聯(lián)手推出“上當險”,若客戶在4月1日當天因玩笑中招導致人身、財產損失,即可獲得人民幣4.1元的補償。
對此,業(yè)內人士表示,近期保險APP大量涌現,競爭激烈。“(奇葩保險)背后的目的說白了就是博眼球,謀出位,迅速吸引客戶關注,跑流量。”
消費者需警惕隱私泄露
“有一個事情估計讓監(jiān)管部門很惱火,就是這些根本就不是保險,也不是由正規(guī)保險公司出的產品,但是卻打著保險的旗號,讓人誤以為是保險。”在業(yè)內人士看來,這次監(jiān)管部門遇到了新問題,因為以前的“奇葩保險”即使再奇葩,至少還是正規(guī)保險公司推出(或準備推出)的產品。
上述看法,在保監(jiān)會最近的幾次風險提示中或可見一二。如保監(jiān)會對于“貼條險”的風險提示中開篇即明確指出,“‘貼條險’只是打著保險旗號的‘李鬼’,與保險并不沾邊,很容易誤導消費者。”
而在對“跌停險”的風險提示中,保監(jiān)會表示,“目前,我會未接到有保險公司開發(fā)此類險種的報告。該投資社交平臺雖然聲稱正在與保險公司合作,計劃利用保險公司的優(yōu)勢推出該款產品,但是其通過網站預約投保的行為有違法之嫌,我會將對相關情況作進一步調查,及時公布調查結果。”
《每日經濟新聞》記者粗略統(tǒng)計,目前僅與車險有關的保險APP即多達60多款。對于平臺來說,通過“奇葩險”制造噱頭的成本極低,一是一些奇葩險的市場需求有限,比如所謂“汽車人變形險”;而另一些需求較大的產品,相關公司的產品有限制性條件,比如限買一份等,可以把推廣成本控制在一定范圍。至于產品賠付問題,比較可能的情況是相關公司自己拿一筆錢作為賠付基金,如果真的出險了,就賠付一下,相當于宣傳費;如果出險情況少,相關公司在宣傳外還能掙錢。
一些業(yè)內人士提示,不少奇葩保險的目的是“求關注”或者套取消費者的個人信息,如一些APP需要消費者提供手機號碼、車牌、車主等信息。因此,潛在的個人信息泄露風險值得警惕。
如需轉載請與《每日經濟新聞》報社聯(lián)系。
未經《每日經濟新聞》報社授權,嚴禁轉載或鏡像,違者必究。
讀者熱線:4008890008
特別提醒: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,請作者與本站聯(lián)系索取稿酬。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,可聯(lián)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。
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