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日經濟新聞 2019-04-29 14:13:19
飲食好比一扇門,跨過門檻,你就可以解碼一座城、一個國。
每經記者 朱玫潔 每經編輯 劉艷美
5月,三座熱門城市將同時舉辦亞洲美食節(jié)——廣州、成都、杭州。消息一出,不少網友疑惑:三座城市要同臺“斗法”了?甚至有人調侃:“是誰給了杭州在廣州、成都同期舉辦美食節(jié)的勇氣……”
圖片來源:微信朋友圈截圖
其實,這三場美食節(jié),都是即將舉行的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配套活動。
這場大會規(guī)格很高, 最早在博鰲亞洲論壇2015年年會上由中方倡議召開。今年5月,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將在北京舉行,屆時將邀請多國領導人和政府官員、有關國際組織負責人、中外文化領域代表參加。
城市也許千篇一律,味覺卻讓我們截然不同。每座城市的飲食都藏著它的“文化密碼”,是喜好審美、風俗習慣及價值取向的直觀反映。就如著名紀錄片導演陳曉卿所說:“最好的美食是有根的。”根的那頭,連接的就是城市文化。
當你品味一座城市的美食時,就開始將目光投放到那片土地之上。
圖片來源:攝圖網
提起廣州,最經典的段子就是“無所不吃”。
有粗略估計,粵菜用料達數千種,天上飛的、地下爬的、水中游的,幾乎都能上桌。如果說川菜靠調料搭配取得百菜百味的多元口感,那粵菜廣博的食材選擇,也造就千變萬化的口味。
廣州地區(qū)的“雜食”習俗,可追溯至先秦以前。那時,當地稱“越”,農耕經濟較中原地區(qū)落后,需從自然中采集食物,當地人喜食蜂蛹、烤蟬、烤“龍虱”(水甲蟲)、鼠、蛇、狗,捕吃魚、鱉、蚌、蛤、螺、貝等。
先秦時期,應該叫“吃得怪”,而廣州人之后能“吃得廣”、“吃得開”,還要歸功于商貿發(fā)達。
唐宋時期,廣州已是中國南方最大的通商口岸,各地食材也因此匯聚。這一時期傳入廣東的外國食材有:菠菜、芹菜、花生、芫荽、黃瓜、紅蘿卜、洋蔥、苦瓜、蕃茄、蘆筍、茄汁、咖喱等。
可以說,廣州人這份“不時不食、不鮮不食”的傲嬌,正是被天時地利“慣”出來的。
清代文人筆記《廣東新語》中記載:“天下食貨,粵東盡有之;粵東所有食貨,天下未必有之。”南方濕潤溫暖的氣候原本就食材遍地走,還有上千年貨物集散地“加持”,各地進口出口有什么新貨,廣州人也就“近水樓臺先得月”了。
至今,廣州仍是絕對的商貿強市。計算近年年貨物吞吐量/年旅客周轉量,廣州較杭州、深圳等城市遙遙領先。其對于食材之廣的自信,也從古代延續(xù)至今。
此次亞洲美食節(jié),成都說,展示川菜百菜百味;杭州說,將特色數字經濟融入美食節(jié);廣州則提,不出廣州,吃遍亞洲。
圖片來源:微博截圖
“如果廣東人不亂吃了,生態(tài)就會失去平衡。”這句調侃背后,正是老牌商貿城市的自信。
圖片來源:攝圖網
國際美食之都是成都打造“三城三都”城市品牌,建設世界文化名城的一大抓手。而成都美食的精髓,在于“調和”二字。
不在四川,也能隨時吃到川菜館子。對于四川人來說,大部分川菜館子味道不賴,也足夠麻辣,但總歸少點意思。正是在單純麻味、辣味之外的“這點意思”,才是川菜之魂。
實際上,川菜不在于麻辣的功夫,而在于能將復雜多樣的佐料巧妙調和為多種味型,比如咸甜酸辣兼?zhèn)涞聂~香味型、咸鮮辣香紅油型,還有姜汁型、蒜泥型、陳皮型、荔枝型……樣樣都是一首舌尖上的“交響曲”。
不說什么高大上的,就拿成都街頭最常見的小吃——狼牙土豆(油炸土豆條)為例,至少提供三種口味,麻辣味、糖醋味、以及糖醋麻辣味。而最受大家歡迎的,就是這項有點酸、有點甜、有點麻、有點辣,還偶爾嚼到一根魚腥草的“糖醋麻辣味”。
在千年飲食發(fā)展中,幾乎所有“泊來品”,都能被完美融合在川菜本土特色中,也因此誕生百菜百味的菜肴特點。這與成都的城市性格,也有異曲同工之妙。
古代有句話叫“巴蜀多怪才”,直到現在,這座城市仍很擅長將一些“特別”、“小眾”、“新奇”的文化融合在城市底色中,從而創(chuàng)造出獨特的人文氣息。
實際上,成都人氣最旺的商圈太古里,就是古老文化與時尚潮流完美結合的典型代表。如今已成為游客打卡地標之一的成都IFS“爬墻熊貓”,一開始本是為慶祝IFS 開業(yè)臨時安放的裝置作品,原計劃當年(2014年)8月運回美國。沒想到,這項裝置藝術如此受市民歡迎,所以最終決定永久固定于此。
四川有句老話:“吃得咸,看得淡。”見識過太多看起來毫不搭調、吃起來和諧相融的食物,對新奇的東西,成都人總有一種淡定包容的氣場。也因為此,青年文化在這里一直興旺,這座2000多年一直身處群山中的城市,似乎從未老去。
圖片來源:攝圖網
與粵菜、川菜兩位“巨頭”抗衡,杭邦菜似乎沒有太多優(yōu)勢可言。
它取材偏好水產,口味清鮮偏甜,雖然風格自成一派,但對長三角以外的人而言,杭幫菜很難讓他們留下深刻印象。
“西湖醋魚?龍井蝦仁?別的還有啥?”其實,不少主打創(chuàng)意杭幫菜的餐飲連鎖品牌,早已在全國許多城市落地,且頗受歡迎:比如外婆家、綠茶、弄堂里……這些餐飲連鎖往往置身各大商場,裝修精致、價格適中、菜品有創(chuàng)意、菜式變化多,也因此很難讓人意識到,這里的賣點是杭幫菜。
與粵菜、川菜大大小小的餐館遍地開花相比,傳統(tǒng)杭幫菜似乎缺少這樣的號召力,因此在“走出去”過程中也開始因地制宜創(chuàng)新。
這要從上世紀80年代說起。
當時,杭州旅游餐飲曾被吐槽“老三樣”(西湖醋魚、叫花童雞、東坡肉),過于單調。1987年,杭州舉辦首屆烹飪創(chuàng)新菜大賽,來自本地的原輔調料、烹調方法,一度被認為是各地方菜系不可更改的基礎特性。而大賽評委也爭論:如果不用杭州食材做出來的菜肴,還算不算杭州創(chuàng)新菜?到最后,當年那群廚師決定解放思想,“杭幫菜不創(chuàng)新就沒有出路”。
有意思的是,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,一度出現粵杭兩系融合的“迷宗菜”(比如南方烤鴨、XO醬煎鱸魚),有餐館還順勢打出“南方酒家、粵杭大菜、南方迷宗、與眾不同”的招牌。這個結合現在看來頗為“魔性”,也讓人感嘆杭州廚子膽子不小、腦洞夠大。
經過十幾年發(fā)展,杭州政府也出面為杭幫菜創(chuàng)新“正名”。2000年,杭州市政府在67家知名餐飲企業(yè)推薦的213種消費者好評菜肴中,認定48種新杭州名菜。進入21世紀初,嗅覺敏銳的杭州人,帶著這些風格精致、集多樣菜式為一體的新杭幫菜,將連鎖鋪向全國,走出一條截然不同的路數。
回顧歷史,杭州的這種創(chuàng)新力,不僅體現在菜肴中,更早已在城市產業(yè)、商業(yè)、營商環(huán)境各方面開花結果。
寫在最后:
一方水土,塑造一座城市的味覺,也孕育一座城市的性格。
文明對話的宏大命題,首先落在人間煙火之上。著名人類學家張光直認為,“到達一個文化核心的最好方法之一,就是通過它的腸胃”。飲食好比一扇門,跨過門檻,你就可以解碼一座城、一個國。
與其說這是三座城市共同發(fā)起的一場美食盛宴,倒不如說是一張邀請函,以美食之名,為城市代言,為對話代言。
如需轉載請與《每日經濟新聞》報社聯(lián)系。
未經《每日經濟新聞》報社授權,嚴禁轉載或鏡像,違者必究。
讀者熱線:4008890008
特別提醒: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,請作者與本站聯(lián)系索取稿酬。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,可聯(lián)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。
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