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日經(jīng)濟新聞 2019-07-04 18:31:44
資本退場后,70多家共享單車企業(yè)搏殺過的戰(zhàn)場,遺留著百萬、千萬輛或是空置、或是面臨報廢的單車。據(jù)中國青年報報道,“到2020年,將有至少1000萬輛共享單車面臨報廢,不僅占用公共空間和土地資源,還將產(chǎn)生至少16萬噸的城市垃圾?!?018年7月,一組名為“無處安放”的攝影作品曝露了中國21個城市,46個單車“墳場”,“共享單車何處去”一時成了人們熱議的話題。2019年6月,一組緬甸兒童騎著小黃車的照片為此提供了一個溫暖而美好的答案:10-35美元不只是一輛二手單車的價格,還可能改變一個孩子的人生。
每經(jīng)實習編輯 成錦鴻
臉上抹著“黃泥”(香木粉漿,緬甸自制護膚品)的小男孩騎著自行車經(jīng)過一座座簡陋的土房,鏡頭拍到他的時候,他咧著嘴笑得眼睛也瞇成了一條縫。
蹬著自行車的男孩女孩跟在他身后,“叮鈴鈴”的聲音在緬甸鄉(xiāng)村響起,一輛輛印著ofo或mobile的嶄新自行車穿行在緬甸農(nóng)村泥濘的田間土路上,駐足在路邊圍觀的孩子也笑成了一片。
(圖片來源:Brut原色視頻 視頻截圖)
由“Brut原色視頻”在微博發(fā)布的一條2分30秒的視頻里,被拋棄的共享單車一躍千里,成了緬甸貧困學生的代步工具。33歲的緬甸青年企業(yè)家Mike Than Tun Win(邁克丹頓溫)在今年3月發(fā)起了名為Lesswalk(少走路)的運動,用愛心捐贈的方式將單車垃圾的問題變成了緬甸貧困學生的機會,為無處安放的共享單車寫下了另一種尾聲,引發(fā)了許多媒體和網(wǎng)友的關注。
Mike出生在緬甸,8歲移居新加坡,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商業(yè)管理專業(yè)畢業(yè)后,于2011年帶著自己的理想回到了祖國。
回國后,Mike在新加坡、泰國和緬甸成立了多家公司,涉及石化,物流和汽車等多個行業(yè),取得了不錯的成績。
2015年,Mike創(chuàng)立了BOD科技投資公司,希望“通過科技發(fā)動企業(yè)家精神為當?shù)厣鐓^(qū)賦能”。
與創(chuàng)立BOD科技投資公司的理念相同,Mike一直希望自己能有機會為他人做點什么。
(Mike Than Tun Win 圖片來源:Lesswalk.org官網(wǎng)截圖)
2018年6月25日,遠在新加坡的Obike開始停止運營并進入清算,大街上、公園里、垃圾場中,處處堆放著的無人問津的自行車為Mike提供了靈感。
一輛共享單車的制造成本可能高達幾十到幾百美元,但資本市場的一場游戲讓城市中的共享單車數(shù)量過度飽和,造成嚴重的單車資源過剩,讓Mike覺得非??上?。
2018年7月,一組以共享單車為拍攝主體的攝影作品“無處安放”席卷網(wǎng)絡,赤裸地向人們展示了一片片隱匿在各個城市的單車墳場。
(上海浦東 圖片來源:吳國勇《無處安放》視頻截圖)
(深圳的自行車墳場 圖片來源:吳國勇《無處安放》視頻截圖)
(南京 圖片來源:吳國勇《無處安放》視頻截圖)
(合肥廬陽 一所廢棄學校的操場 圖片來源:吳國勇《無處安放》視頻截圖)
幸運的話,那些被堆砌在某個地方的閑置單車能夠被回收之后分解重造,進行二次循環(huán)利用,否則只能任其生銹破爛。
與此同時,Mike想到了自己在緬甸郊區(qū)進行公路旅行時看到的場景。
在緬甸的落后地區(qū),多是泥濘的土路。因為貧窮,無數(shù)孩子上不起學。
(圖片來源:Lesswalk.org官網(wǎng)截圖)
大部分有機會到學校接受教育的孩子也會因家庭貧困,無力購買簡單的交通工具,只能每天步行3公里左右去上學。
甚至有些孩子,連傘都買不起,一旦遇到下雨天,只能頂著塊塑料制品步行1-3小時去學校。
(圖片來源:Lesswalk.org官網(wǎng)視頻截圖)
聯(lián)合國兒童基金會的調(diào)查數(shù)據(jù)顯示,在緬甸,有約55%孩子生活貧困,17歲的青少年中有一半沒受過教育或者只接受過很有限的教育。
緬甸5000萬人口中,有900萬都是學生,但每年都會有很多學生因為距離造成的上學難而選擇輟學。
貧困是阻礙他們獲取知識的最大原因,而教育卻是打破貧窮閉環(huán)最有力的途徑。
(圖片來源:Lesswalk.org官網(wǎng)視頻截圖)
在新加坡,產(chǎn)能過剩給城市清潔造成了巨大負擔,在緬甸卻有無數(shù)人因為貧窮和遠距離上學而錯失教育的機會。
Mike意識到,如果能買下這些單車并把他們捐給貧困學生,不僅能緩解大城市資源過度浪費問題,還能改善貧困地區(qū)孩子上學難的問題,那將會是一件非常值得去做的事。
由此,Mike有了發(fā)起Lesswalk項目的想法,期望能向Obike、ofo、摩拜等品牌收購可用的廢棄單車,并將其捐贈給緬甸的貧困學生。
(Mike在跟工作人員一起清理倉庫的二手單車 圖片來源:Lesswalk.org官網(wǎng)截圖)
學生花在上學路上的時間少了,就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專注于學習。只有改變孩子們上學難的情況,緬甸落后地區(qū)的輟學率才會下降,人們受教育的普及度才能提高。
2018年7月,Mike設法與新加坡Obike的清算人員對話,但由于Obike內(nèi)部用戶押金被濫用且未完成退款等一系列問題而受挫。
2019年3月,ofo和摩拜單車關閉全球業(yè)務的消息席卷世界主流媒體,Mike得知中國過量供應的自行車可以百萬計。
Mike意識到那將是他實現(xiàn)Lesswalk的最佳時機,立即于3月1日通過Facebook、微信、領英等平臺發(fā)布了求助帖,希望可以與ofo、摩拜或其他與共享單車去處有關的機構(gòu)獲得聯(lián)系。
(圖片來源:Mike的Facebook求助帖截圖)
兩周后,Mike成功飛往北京,走訪了中國的一些單車墳場后,有機會以10美元的價格購買制造成本為幾十到幾百美元的共享單車,加上物流、翻新、改造等費用,平均一輛單車只需花費35美元即可從荒廢的垃圾場到達緬甸貧困學生的手中。
新加坡、澳大利亞、中國……最終Mike通過多方交涉,終于確定了第一個10000輛自行車捐贈計劃,并為此設立了專項公益組織Lesswalk。
(圖片來源:Lesswalk.org官網(wǎng)首頁截圖)
Lesswalk,意為“少走路”。Mikea希望通過共享單車的資源轉(zhuǎn)移,將大城市的麻煩變成緬甸農(nóng)村學生上學的機會。
Lesswalk的運行要點包括:以低價購買過剩的二手自行車,減少浪費,實現(xiàn)自然資源的再利用;共享過?;虮粡U棄的自行車;Lesswalk 進口、翻新購買的二手自行車,分發(fā)給需要的學生;縮短學生們上學路上的時間,降低學生因“上學難”而輟學的概率,為孩子們創(chuàng)造更多機會專注于教育;捐贈目標是13-18歲,走路超過1-3小時才能到學校的學生。
2019年4月底,Mike千辛萬苦從Obike購買的全新共享單車裝在15個集裝箱中抵達緬甸仰光。
2019年6月,車身印著ofo、摩拜、Obike等標志的共享單車一批批抵達仰光,并一批批抵達仰光的孤兒院、學校、修道院的孩子們手中。
(圖片來源:Lesswalk.org官網(wǎng)截圖)
6月15 - 16日,Mike和Lesswalk的工作人員一起參觀了一所Chin族基督教孤兒院,1所Chin-Karen孤兒院。
孤兒院的工作人員說,在孤兒院的孩子大多需要步行1小時以上上學,其中大多數(shù)是孤兒或單親家庭的孩子。
叫HTET HTET WAI的女孩,4年級的時候父親便離世了,每天要走很遠的路去學校,常常因為還要照顧年紀更小的孩子需要比其他人起得更早。
(圖片來源:Lesswalk.org官網(wǎng)視頻截圖)
7年級的SAW SUU LEL每天要花2小時走三公里路程去上學,放學后再走2小時才能回到家。得到Lesswalk的捐贈后,SAW SUU LEL只需要15分鐘便能抵達學校。
“不用那么早起床”“可以花更多的時間來學習”“可以多和朋友一起玩耍”……說起免費單車帶來的改變,原本面帶哀傷的男孩臉上頓時綻放出花兒一般的笑容。
(圖片來源:Lesswalk.org官網(wǎng)視頻截圖)
2019年6月19日,Mike在Lesswalk的官網(wǎng)中記錄了他到Hmawbi(仰光省茂比鎮(zhèn))捐贈自行車的一天。
他們到2所公立學校和2所孤兒院進行了捐贈,有些受益的學生需要步行約2小時才能從居住地走到學校,一天往返近4小時。
(圖片來源:Lesswalk.org官網(wǎng)視頻截圖)
他們中有些家里有生病的父母,有些自幼失去雙親,但無論他們所在的環(huán)境多么艱難,無論他們有多窮,住得多遠,也有很多人為了他們能接受教育、改善生活而努力。
當他問道“什么是改變生活的最佳方式”時,幾乎每一個學生都會爽快地回答“教育”。
(圖片來源:Lesswalk.org官網(wǎng)截圖)
如今,Mike已經(jīng)將捐車計劃的數(shù)量增加到了10萬輛,希望能讓緬甸的貧困學生騎著小小的自行車獲得更便利的教育,開啟另一種人生。
(圖片來源:Lesswalk.org官網(wǎng)截圖)
起初,共享單車是為城市生活的人解決出行最后一公里而生,誰知一場廝殺后大多成為了城市無處安放的垃圾。
如今,因為Mike的一個善念,一場名為Lesswalk的運動,過剩的共享單車得以翻山越海,跨越國別,解決了千里之外緬甸貧困學生上學路上最難走的幾公里,也實現(xiàn)了另一種共享。
(每日經(jīng)濟新聞實習編輯 成錦鴻 綜合整理)
如需轉(zhuǎn)載請與《每日經(jīng)濟新聞》報社聯(lián)系。
未經(jīng)《每日經(jīng)濟新聞》報社授權(quán),嚴禁轉(zhuǎn)載或鏡像,違者必究。
讀者熱線:4008890008
特別提醒: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,請作者與本站聯(lián)系索取稿酬。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(xiàn)在本站,可聯(lián)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。
歡迎關注每日經(jīng)濟新聞AP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