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日經濟新聞 2020-07-27 11:50:27
每經記者 趙雨萌 每經編輯 孫磊 盧祥勇
日前,特斯拉發(fā)布了2020年第二季度財報。
財報顯示,特斯拉第二季度每股收益0.5美元,市場預期虧損0.86美元,而去年同期每股虧損2.31美元;凈利潤營收為60.36億美元,較去年同期的63.5億美元同比下滑4.9%,但高于市場預期的54億美元;凈利潤為1.04億美元,市場預期虧損2.4億美元,而去年同期虧損4.08億美元。
值得一提的是,特斯拉二季度收入與自由現金流均已超過此前市場預期,且高于華爾街分析師的普遍虧損預期。此外,特斯拉還首次實現連續(xù)四個季度盈利,這也意味著特斯拉已經滿足被納入標普500指數的標準。
圖片來源:每經記者 劉玲 攝
財報公布后,特斯拉股價一路高歌猛進,周三美股盤后一度漲余8%,當日收盤價為1592.33美元,總市值2953.38億美元,盤后飆升119.28億美元,市值超3000億美元。同時,特斯拉CEO馬斯克身家也隨之暴漲。僅一日,馬斯克身家漲超34億美元,一躍為世界第五大富豪。
年交付50萬輛車目標不變
特斯拉在財報中表明,二季度利潤提高的原因是暫時減少員工薪酬支出、監(jiān)管信貸收入增加和完全自動駕駛(FSD)功能發(fā)布相關的遞延收入,這些抵消了新冠肺炎疫情導致工廠關閉帶來的影響。
目前,特斯拉的營收主要由汽車銷售、汽車租賃、發(fā)電及儲能、服務等構成,其中汽車銷售是特斯拉主要收入來源。
財報顯示,2020年二季度,特斯拉總運營費用為9.4億美元,較去年同期的10.89億美元,減少13.7%,較上一季度的9.51億美元,減少1.16%。值得注意的是,二季度特斯拉在銷售和行政管理費用上的支出略有增長。二季度,特斯拉銷售和行政管理費用為6.61億美元,較上年同期的6.47億美元,增長2.2%,較上一季度的6.27億美元,增長5.4%。相較而言,特斯拉在研發(fā)上的投入則大幅降低。數據顯示,特斯拉二季度研發(fā)費用為2.79億美元,較上一季度的3.24億美元,減少13.9%。
在汽車銷售方面,盡管特斯拉弗里蒙特工廠在停產長達48天后,馬斯克“按奈不住”無視公共衛(wèi)生命令重啟工廠,但二季度特斯拉的生產量和交付量還是受到了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。
生產量方面,特斯拉二季度總的生產量約為8.23萬輛,較上一季度的10.27萬輛,減少了2萬多輛,環(huán)比下滑20%。其中,Model S和Model X車型生產6326輛,較上一季度1.54萬輛,減少了59%;Model 3和Model Y車型月生產7.6萬輛,較上一季度的約8.73萬輛,減少13%。
圖片來源:每日經濟新聞 資料圖
在交付量方面,特斯拉二季度總的交付量約9.1萬輛,同比較少5%,環(huán)比增長3%。其中Model S和Model X 交付約1.1萬輛,較去年同期的1.78萬輛,減少40%,較上一季度的1.22萬輛,減少13%;Model 3和Model Y交付8萬輛,較去年同期的7.77萬輛,增長3%,較上一季度的7.63萬輛,增長5%。
生產量和交付量的下滑直接影響到特斯拉的營收。財報顯示,2020年二季度,特斯拉汽車總收入為51.79億美元,較上年同期的53.76億美元,減少3.7%,較一季度的51.32億美元,僅增0.92%。其中汽車銷售貢獻了85.8%的營收,達到51.79億美元。
值得一提的是,在新冠肺炎疫情沖擊之下,維持這樣的營收水平已實屬不易,而這與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的平穩(wěn)運行不無關系。據乘聯會數據,特斯拉二季度在中國交付了3.1萬輛汽車,占據全球銷量的三成,中國牢牢占據了美國之外的全球第二大市場地位。
事實上,由于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在持續(xù)性蔓延,特斯拉方面也認為未來汽車交付量和生產量存在太多不確定因素。
“盡管特斯拉已經成功地將汽車產量恢復到以前水平,但仍然難以預計今后會否再次因為疫情需要而停產或停工。2020年下半年全球消費者的情緒如何演變,我們將繼續(xù)根據需要更新展望。2020年交付50萬輛車的目標不變。”特斯拉在財報中表示。
股價瘋狂飆升背后仍有質疑
值得關注的是,特斯拉雖然營收有所下滑,但二季度收入與自由現金流均已超過此前市場預期。華爾街分析師因此提升了對特斯拉的股票評級和目標價格,就連看空該股、評級特斯拉為低配的摩根士丹利分析師Adam Jonas也不得不承認:“空頭必須很挑剔才能從財報中找到負面因素”。
事實上,股價持續(xù)飆升的背后,業(yè)界對特斯拉的質疑聲也不絕于耳。有分析師注意到特斯拉實現季度盈利的手段之一,即憑借向競爭對手車企出售碳排放額度。據了解,二季度特斯拉的監(jiān)管信譽積分收入創(chuàng)紀錄新高至4.28億美元,是去年同期1.11億美元收入的近四倍,在總營收60.4億美元中占比高達7%。
券商AB Bernstein的分析師Toni Sacconaghi對此表示,盡管特斯拉在過去12個月的GAAP營業(yè)利潤率為5%,但如果排除監(jiān)管信譽積分收入,該數字將降至1%以下。此外,機構New Street的分析師Pierre Ferragu也據此將評級從買入下調至中性,目標價1500美元,并認為特斯拉正增長和毛利率提升的步伐將放緩,短期股價催化劑有限。
圖片來源:每經記者 李星 攝
此外,SEC主席Jay Clayton 日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,他擔心散戶投資者正在分配資金到高風險的短線交易中,這導致了一些個股的價格飆升。SEC已向經紀商和投資顧問發(fā)布指導意見,建議向散戶提供投資面臨風險的適當警告:“短線交易并非長線投資,前者比后者的風險大得多,希望人們注意這一點。”值得一提的是,此言雖未點出具體個股名稱,但似乎明顯有所指。
巴克萊汽車分析師則對特斯拉在財報中聲稱今年目標仍是交付50萬輛表示質疑。他認為,特斯拉不太可能在2020年實現50萬輛車的交付目標,并預測股價可能在第四季度開始出現逆轉。
值得關注的是,在一片質疑聲中,特斯拉股價走勢也出現波動。7月23日美股午盤前,特斯拉高開低走,盤中一度漲逾6%,日高股價接近1690美元,隨后波動轉跌,開盤45分鐘觸及日低并下逼1550美元關口,日內最大跌幅2.5%。美股午盤后,特斯拉股價跌幅不斷擴大,日內最大跌幅7%,下逼1480美元整數位,最終收跌4.98%,報收1513.07美元,創(chuàng)本周最低,盤后繼續(xù)微跌0.2%。
自動駕駛研發(fā)之路崎嶇難行
除了年銷量目標外,特斯拉完全自動駕駛也是被業(yè)界質疑的一個方面。值得注意的是,由于頻繁出現的交通事故,特斯拉的自動駕駛系統(tǒng)已經成為業(yè)界吐糟的對象。
在財報結束后,馬斯克出席了財報電話會議。他表示,完全自動駕駛是特斯拉未來幾年最重要的研發(fā)工作。同時馬斯克稱,特斯拉一直在致力于研發(fā)以提升其安全性和性能。
在電話會議中馬斯克介紹,特斯拉計劃將所有的車型都升級為完全自動駕駛產品,即在軟件方面的升級。同時馬斯克稱,一旦相關法規(guī)允許,將會有數以百萬計的車輛瞬間性能增長五倍。
此外,馬斯克表示,特斯拉已經更新了Autopilot駕駛輔助軟件,以識別停車標志。截至2020年二季度,特斯拉配備了FSD的車輛將會在交叉路口停車,或在沒有駕駛員確認的情況確認安全后通過交叉路口。
馬斯克還介紹,特斯拉自動駕駛系統(tǒng)的計算將從目前的2.5D提升至4D。目前,特斯拉自動駕駛系統(tǒng)仍以2.5D場景計算,這個2.5D就是帶有信息標簽的2D圖像。無論有多么詳細的信息標簽,2D圖像都無法包含深度信息,自動駕駛時的決策可能出現不準確情況。所以特斯拉希望通過多個2D圖像的拍攝,建立包含深度信息的3D立體場景,還要為這些3D信息加入時間碼,形成4D信息,提升自動駕駛感知、識別、決策的準確性。
值得注意的是,馬斯克曾在本月9日的世界人工智能大會(WAIC)開幕式上稱,特斯拉已經非常接近實現L5級自動駕駛技術,并表示有望在年內實現L5級別自動駕駛基本功能的開發(fā)。對此,專家一致認為,當前這是一個在技術上不可實現、且?guī)缀趸闹嚨哪繕恕?/span>
事實上,專家對此持否定態(tài)度,源于目前還沒有公司宣布已經實現L5級別自動駕駛?,F階段,大多數車企的自動駕駛輔助功能多停留在L2、L3級別,以特斯拉為例,其現在僅處于L2級別。而即使谷歌旗下自動駕駛汽車部門Waymo部署的是L4級自動駕駛測試車,但與其他企業(yè)一樣,Waymo大部分自動駕駛測試車都需要配備人類安全員。Waymo公司對此也認為,實現L5級自動駕駛并不是一個切合實際的目標。
值得關注的是,完全自動駕駛為何難以推進,始終是一道難題。據了解,麻省理工學院未來工作特別小組近期發(fā)表的一份報告對此進行了解答。該報告合著者約翰·倫納德(麻省理工學院機械與海洋工程教授)和埃里克·斯泰頓(麻省理工學院博士研究生)指出,除了技術,成本才是采用無人駕駛商用的最大障礙,真正的自動駕駛車輛需要復雜且昂貴的傳感器和計算機。而對于馬斯克概念上認為已經實現了完全自動駕駛,這份報告的最終結論是全無人駕駛系統(tǒng)至少需要十年時間才能大面積商用。
由此可以看出,對特斯拉來說,其未來的發(fā)展和研發(fā)之路仍存在太多的未知,描繪的宏偉藍圖是否會如馬斯克預期般實現還是會成為泡影?業(yè)界將持續(xù)關注。
封面圖片來源:每經記者 蘧毛毛 攝(資料圖)
如需轉載請與《每日經濟新聞》報社聯系。
未經《每日經濟新聞》報社授權,嚴禁轉載或鏡像,違者必究。
讀者熱線:4008890008
特別提醒: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,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。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,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。
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