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虎综合网,老子影院午夜伦不卡国语,色花影院,五月婷婷丁香六月,成人激情视频网,动漫av网站免费观看,国产午夜亚洲精品一级在线

每日經濟新聞
要聞

每經網首頁 > 要聞 > 正文

放下“綠化形式主義”,別再讓城市里的樹隨意被“優(yōu)化”

每日經濟新聞 2022-02-12 08:52:30

每經記者 楊棄非    每經編輯 程鵬 劉艷美 易啟江    

城市里的樹,愈加牽動人心。

616845358257532928.jpeg

前不久,廣東省十三屆人大五次會議召開,廣東省省長王偉中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專門提到,“政府職能轉變還需不斷深化,形式主義、官僚主義不同程度存在,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還不能完全適應新形勢新要求,特別是廣州市發(fā)生大規(guī)模遷移砍伐城市樹木問題,教訓極其深刻、代價刻骨銘心,必須舉一反三、引以為戒。”

去年,廣州曾現(xiàn)多地行道樹砍伐。當地市民發(fā)起新一輪樹木“保衛(wèi)戰(zhàn)”,這一次,“回響”超過以往——去年12月,中央紀委國家監(jiān)委網站發(fā)布消息,廣東進行深入調查,認定該事件為“典型的破壞性‘建設’行為”,并對10名領導干部嚴肅問責。今年伊始,《廣州市城市樹木保護管理規(guī)定(試行)》印發(fā),明確將嚴格保護行道樹,“禁止擅自砍伐樹木”。

2月7日,《廣州市綠化條例(修訂征求意見稿)》公布。其中進一步明確:

堅持“能不遷移就不遷移”的原則,嚴格限定遷移樹木的情形,經批準遷移的,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(guī)定進行補植;堅持“能遷移就不砍伐”的原則,強調在具有嚴重影響居民采光、存在安全隱患等規(guī)定原因且無法遷移或者無遷移價值,以及存在發(fā)生檢疫性病蟲害或者樹木死亡的情形下,經批準后才能砍伐。

在此前廣東省的一份通報中,砍樹行為不僅被認為“嚴重破壞了城市自然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和歷史文化風貌”,還“傷害了人民群眾對城市的美好記憶和深厚感情”。城市對“樹”的態(tài)度正在轉變——不再只是存在于綠化率中的一串數字,而是開始重新審視樹木本身與城市的聯(lián)結。

4824594431354882048.png

留不住的樹

7051627710256876544.jpeg

圖片來源:攝圖網501328547

廣州大規(guī)模換樹,已不是第一次引發(fā)爭議。

2017年,本地媒體報道,廣州天河南二路、體育西路等路段的數百棵垂葉榕樹被砍掉或連根挖掉,換種白玉蘭或其他樹種。反彈聲隨即響起,質疑主要集中在兩方面:砍樹行為沒能事先充分告知,而砍樹的決策本身也難以被理解。

一時間雙方各執(zhí)一詞。

反對者認為,廣州夏季炎熱難耐,原先的榕樹樹冠連片,能夠有效形成蔭蔽,被替換的白玉蘭則難以達到同樣的效果;榕樹更代表了廣州城市形象,草草砍伐會切斷市民和城市的聯(lián)系。

砍樹者同樣有所考量:榕樹生長速度快,發(fā)枝能力強,數十年生長擠壓空間,板根根系破壞路面、堵塞下水道,落果、病蟲害也對行人、衛(wèi)生造成影響,需要“優(yōu)化”。

最終,追溯砍樹過程,行政許可審批手續(xù)、施工方和監(jiān)督流程均符合要求。反對并未帶來實質改變。

五年后,類似情形重演,雙方陳詞甚至也別無二致。只是,這次砍樹規(guī)模大幅升級——住建部一份通報顯示,自2020年底以來,廣州共遷移砍伐15864株樹,其中榕樹11493株。

從過往歷史來看,行道樹砍伐、移栽并不鮮見。北京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劉全儒曾對北京樹種進行研究,他發(fā)現(xiàn),隨著城市綠化觀念改變,北京行道樹亦曾出現(xiàn)頻繁更替的情況。

資料顯示,最早,由于永定河畔榆樹大量自然生長,加之木材可用于家具,榆樹被大量用于北京行道樹;而后,由于榆樹荷蘭病蔓延,楊樹取而代之成為新的行道樹,且主要為華北鄉(xiāng)土樹種毛白楊和國外引進的黑楊;再然后,在林業(yè)部門引進北美楊白蠟樹技術上,天津培養(yǎng)出津白蠟樹,開始在北京替代楊樹種植。而在此期間,柳樹、泡桐等也曾在北京行道樹歷史上出現(xiàn)。

哈佛大學設計研究院教授索尼婭·杜普曼在其所著《見樹(Seeing Trees)》一書中提到,替換行道樹甚至被納入一些城市的種樹計劃中。比如,作為美國最早明確推行行道樹的城市之一,華盛頓在1884至1912年間,年均替換樹木多達2500到3000株。

近年來,隨著社會發(fā)展觀念、城市治理方式等逐步轉變,“砍樹”門檻也相應有所提高。

2000年住建部印發(fā)《城市古樹名木保護管理辦法》后,不少城市已陸續(xù)跟進,將樹齡百年以上的城市樹木納入禁止擅自移植和砍伐的名單中。

2012年修正的《廣東省城市綠化條例》也曾指明砍伐、遷移城市樹木的審核、報批標準,并且明確,報批文件的內容應當包括當地居民的意見和綠化專家評審論證結論。

不過,因“砍樹”引發(fā)的爭議仍時有發(fā)生。東北林業(yè)大學林學院生態(tài)學教授祝寧曾評價,“我們城市發(fā)展的腳步太快,大樹被伐掉栽樹苗,反反復復,就這樣幾十年過來了,樹還來不及長大?!?/span>

4824594431354882048.png

“綠化形式主義”

678769378820856832.jpeg

圖片來源:攝圖網501551350

對于如今我們早已習以為常的行道樹,一個更基礎的問題是:城市為何要栽樹?

杜普曼發(fā)現(xiàn),行道樹規(guī)模化出現(xiàn)在19世紀的紐約,當時紐約衛(wèi)生狀況惡劣、城市過度擁擠、生活條件亟待改善。

為解決城市病下市民的衛(wèi)生和生活問題,紐約拉開一項種樹運動。在巴黎早期探索的影響下,間隔種植、樹蔭均勻和美學統(tǒng)一的行道樹改變了紐約面貌。相比之下,最早種植行道樹、開創(chuàng)“林蔭大道”先河的巴黎,初衷則是期望將城市打造成寬敞明亮、和平繁榮的19世紀“世界中心”的形象。

而自行道樹于上世紀經由上海引入國內后,“功能遮蔭”和“景觀美化”兩種導向,在中國城市的迅速成長中發(fā)生碰撞。

2011年,時任國家行政學院副院長周文彰指出,城市新建場所“有綠無蔭”“有綠少蔭”成了普遍現(xiàn)象。他當時調研發(fā)現(xiàn),城市將關注點放在樹種的奇特多樣、樹叢的布局、花草的點綴、水景的配合,卻唯獨沒有考慮到行人怎樣走路,車輛怎樣停放,生態(tài)效益如何。環(huán)境是變漂亮了,但卻是“花架子”——有綠色無綠蔭,有樹木不遮陽,有花草不降溫。

他將此歸納為一種“綠色形式主義”的怪圈,并解剖為三個誤區(qū):

目的上,造景代替造蔭,成為城鎮(zhèn)綠化的第一位目的;審美上,將美景當作盆景,種什么樹、草、花以服從“畫面”的需要為第一要義,而忽略了人們生活的需要;動機上,認為綠化就是花錢,造景就是工程,可以就地取材的,也寧愿舍近求遠。

多年過去,城市“綠色形式主義”之風似乎并未減弱。2019年,中央紀委國家監(jiān)委網站曝光,一些城市大搞“綠化形象工程”,突出表現(xiàn)就是“貪大求洋”“盲目跟風”等現(xiàn)象,而且沒有長期規(guī)劃,只有重復建設。

糾偏迫在眉睫。去年5月,國務院辦公廳頒布《關于科學綠化的指導意見》,對城市提出明確要求,要尊重自然規(guī)律,堅決反對急功近利行為,避免片面追求景觀化,切忌行政命令瞎指揮,嚴禁脫離實際、鋪張浪費、勞民傷財搞綠化的面子工程、形象工程。

4824594431354882048.png

誰的樹?如何綠?

2200714858661560320.jpeg

圖片來源:攝圖網500524022

重慶大學環(huán)生學院教授楊永生曾做過一項統(tǒng)計,在2015年之前,我國政府每年投入2000~3000億元經費推進綠化。大量投入使城市綠化水平實現(xiàn)顯著提升。以上海為例,1998年到2014年末,中心城區(qū)綠化覆蓋率從19.1%迅速增長至38.26%。

以高投入推動“增綠”,令城市在很長一段時間充當了綠化的主導方。樹變成了城市發(fā)展的背景色,道路拓寬、地鐵修建、新項目開發(fā)……在城市各項建設的需求下,樹不得不一次次讓位、遷移。而城市的每一次整體“升級換代”,也意味著樹的又一輪淘汰和更替。

此前有業(yè)內人士指出,按照城市道路4~6年改造周期,栽下的樹往往“剛進入旺盛生長狀態(tài),又要被移栽了”。

去年,面對大量榕樹被砍,廣州市民自發(fā)組織了一項名為“擁抱廣州榕樹”的活動。這也展現(xiàn)出在經濟發(fā)展之外,人與樹之間所存在的天然聯(lián)系。

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副院長肖毅強曾分析指出,植物所構成的景觀是具有歷史性和文化性的。作為城市中少有的“有生命的基礎設施”,樹與歷史建筑一樣承載人對城市的記憶。樹的春華秋實,以及樹帶來的蟲鳴鳥啼,是建筑所無法取代的,是城市能夠帶給人的生命力與美好體驗。

楊永生發(fā)出警醒,“不是所有綠都是好的綠”。城市反復砍樹和栽樹的折騰,常常源于對樹自身的“漠視”。他發(fā)現(xiàn),“網紅審美”很容易影響城市跟風更換樹種,但卻并沒有對樹的生活習性有足夠了解。

比如,上海辦世博會期間,曾引進很多棕櫚科植物。但楊永生指出,它們實際上很難適應上海冬季的低溫環(huán)境。幾年后他再去上海時發(fā)現(xiàn),這些植物有的已經死了、有的正在死亡。為了延長其生命,城市還不得不付出很高的養(yǎng)護成本,給樹做外套、蓋上薄膜。死亡的樹自然會給行人帶來影響,再次更換樹種又會引來新一輪質疑。

同樣由于缺乏了解和充分研判,城市也難以容忍樹的一點毛病。任何麻煩都會變成城市砍樹的理由,而新栽的樹仍然會成為新的麻煩。

從某種意義上來說,要改變過去城市“砍樹”的慣性,更需要從源頭上轉變觀念——樹才是城市中的“長者”和“原住民”。面對它們,城市應該放下“傲慢”,多一點“尊重”。

記者|楊棄非

編輯|鵬?劉艷美 杜恒峰 易啟江

校對|盧祥勇

封面圖片來源:攝圖網500536767

4448843985069360128.png

|每日經濟新聞 ?nbdnews??原創(chuàng)文章|

未經許可禁止轉載、摘編、復制及鏡像等使用

如需轉載請向本公眾號后臺申請并獲得授權

德爾塔之后,奧密克戎毒株又全球大流行,

點擊下方圖片或掃描下方二維碼,查看最新疫情數據↓

5310213926087706624.jpeg

2505031335549156352.png

2200690427193624576.png

如需轉載請與《每日經濟新聞》報社聯(lián)系。
未經《每日經濟新聞》報社授權,嚴禁轉載或鏡像,違者必究。

讀者熱線:4008890008

特別提醒: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,請作者與本站聯(lián)系索取稿酬。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(xiàn)在本站,可聯(lián)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。

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

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

0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