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日經濟新聞 2022-03-31 18:37:31
每經編輯 黃勝
股市震蕩,債市也在波動,受兩個市場動蕩影響,理財產品凈值也受到了影響,不少投資者近日都發(fā)出疑問:
“說好銀行理財風險低,怎么也虧了?”
“真沒想到銀行理財還能負收益,真是活久見!”
圖片來源:攝圖網
股票、基金出現負收益,很正常;為什么銀行理財也能負收益?
因為在經過凈值化轉型之后,基金和理財產品實際上已經是一種收益計算法。
在理財產品市場并不成熟的初期,不少金融機構為了增加客戶黏性以及從維護自身品牌的角度出發(fā),往往在產品虧損或者是達不到預期收益率時,會按照預期收益率給予投資者進行兌付,但這樣的方式可能導致部分產品產生的風險在金融體系內累積。
2018年監(jiān)管部門出臺資管新規(guī),理財產品開啟了凈值化轉型的時代。凈值化之后的銀行理財產品出現了明顯變化:
一是估值方法變化
資管新規(guī)前,理財產品對債券資產的估值大多采用攤余成本法,將投資產品的到期收益率分攤到每一天來計算,使得凈值看起來十分規(guī)整。
而資管新規(guī)之后絕大部分理財產品采用市價法進行估值,資產價格的波動會直接反映在理財產品凈值上。
圖片來源:攝圖網
二是凈值披露方式變化
理財業(yè)務發(fā)展初期,當投資者購買理財產品后,產品的市值顯示的就是購買金額,產品凈值不會發(fā)生變化;直到產品到期以后,本金和相應的收益才會體現到投資者賬戶里。
現在按照監(jiān)管要求,資產管理機構需定期及時披露產品凈值,投資者可以看到產品凈值波動。
再說到最近的波動
最近這段時間股債市場都不平靜,一方面,伴隨著地緣政治風險上升,局部沖突的陰霾籠罩全球,全球權益市場出現連續(xù)下跌;另一方面,春節(jié)后債券市場也經歷了快速下跌。
而銀行理財產品主要投資的就是各類存款、債券及各種非標準化資產,部分風險高的產品也會配置少量股票、基金等權益類產品,因此相應產品的凈值也出現了波動。
圖片來源:視覺中國
第一,凈值回撤并不一定意味著實際虧損
就像網球比賽都有回合制,剛開始時某一個球的輸贏并不代表比賽輸贏。比如說,如果理財產品是持有三年到期的,2022年這兩個多月的表現還不到它十分之一的“賽程”。
當購買的理財產品具有長期穩(wěn)定盈利能力時,暫時的浮盈浮虧只是整個曲線中的一個階段,只有在到期時才會真實展現產品盈虧。
第二,浮盈浮虧本就是常態(tài)
沒有只漲不跌的市場,資產價格總是在不斷波動變化的,浮盈浮虧本就是常態(tài)。在買入一只理財產品的同時,就要需要做好忍受凈值中途回撤的準備。
統(tǒng)計2007年到2021年的15年間上證指數每年度的收盤價最大回撤幅度可以發(fā)現:
只有2014、2017年和2021上證指數的自然年最大回撤在10%以內,其余12年指數的最大回撤均超過10%,其中10年指數的最大回撤均超過15%。
(來源:wind,2006.01.01-2021.12.31)
但期間回撤大并不等于收益就差
比如在2007年的牛市中,上證指數雖然年度最大回撤達到了-21.16%,但當年漲幅達到了113.05%;
2009年市場最大回撤達到了-23.15%,但當年漲幅接近80%;即使在2019、2020年的牛市行情中,市場也一度回撤到-15%左右。
所以說,當市場波動時不要急,多等待一段時間,或許就能見到“彩虹”!
對于股市來說,近期宏觀調控政策、房地產政策與“雙碳”政策都釋放出不同程度的維穩(wěn)信號,經濟有望在一季度見底之后逐步修復。
同時,在中國經濟強大韌性的吸引下,北向資金、居民財富轉移都為市場提供了源源不斷的“活水”。經歷了這一輪估值消化,風雨后的A股性價比優(yōu)勢更加凸顯。
圖片來源:視覺中國
對于債市來說,國內穩(wěn)增長持續(xù)推進,政策呵護接踵而至,很大程度上能夠對沖外部干擾,總體來說外因對中國境內債券市場影響有限。
證監(jiān)會表示將“完善民營企業(yè)債券融資支持機制”,有望改善民企融資凈流出局面,緩解信用債市場融資分化的格局。
對于理財產品來說,資管新規(guī)雖然開啟了銀行理財產品凈值化新階段,但銀行理財子公司的穩(wěn)健經營風格和風險管控能力并不會因此發(fā)生實質性的變化。
所以說,市場階段震蕩并不影響優(yōu)質理財產品的長期配置價值。大家不用糾結于短期凈值的波動,將視野放寬放遠,借助具備專業(yè)投研能力的理財產品,或許能在波動中尋覓到更好的布局機會。
每日經濟新聞綜合自招銀理財公眾號
免責聲明: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,不構成投資建議,使用前核實。據此操作,風險自擔。
封面圖片來源:攝圖網
如需轉載請與《每日經濟新聞》報社聯系。
未經《每日經濟新聞》報社授權,嚴禁轉載或鏡像,違者必究。
讀者熱線:4008890008
特別提醒: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,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。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,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。
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